×
正在直播
  • 希望的田野——衔接五载 振兴新程
  • “塑强品牌助振兴 提振消费增活力”——2025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 1
  • 2
  • 3
  • 1
  • 2
人民网评: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
时间书页次第展开,发展篇章接续更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战略擘画激动人心,中国发展前景可期。“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谋篇蓄势,矢志复兴的中华民族,又行至一个新的历史交汇点。眺望未来,2026—2030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时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就能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才能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理解“夯实基础”,要坚持目标导向,在现代化进程中把握连续性和阶段性。从“一五”一路走来,一个个阶段性部署有序赓续,主题一以贯之: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五五”作为重要一环,唯有夯实基础,才能推动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确保现代化进程不被迟滞打断。党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这一目标,要靠实施3个五年规划来完成,“十四五”已实现良好开局,“十五五”承上启下。面对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唯有夯实基础,才能后程冲刺,圆满实现2035目标。理解“夯实基础”,要坚持问题导向,在现代化实践中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一个指标备受瞩目: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一系列目标催人奋进,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十五五”时期必须更加关注对发展和安全具有基础性影响的事,完成战略任务,实现决定性进展,使发展根基更稳、韧性更强。举例来看,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建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分论第一部分,充分体现其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我国坚持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稳步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也要看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能否充分融合,新旧动能能否顺利转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能否得到保证……相关问题制约了发展的成色。全会就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作出部署,把短板补长,把长板做优,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夯实精神文化基础,需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夯实社会基础,需要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夯实生态基础,需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落实,我们就拥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信心与强大底气。崭新征程当有崭新气象,关键时刻当有关键作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将《建议》擘画的发展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恢宏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十五五”规划建议,四十六次提到“科技”(创新谈)
与“十四五”相比,“十五五”规划不仅要求科技“自立自强”,更强调了“高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战略核心位置。《建议》中,有46次提到“科技”,61次提及“创新”,6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凸显了我国对科技发展的重视,表明“十五五”时期我国将持续以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重要牵引、坚定“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决心。“科技”一词在《建议》中多次出现,是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判断所作出的战略抉择。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科技创新正成为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供给能力和激发潜在增长率的关键助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重点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依靠科技现代化、推动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引擎,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才能积极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为“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科技部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2024年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面向“十五五”,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仍是重要任务。《建议》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专章部署,提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从“十四五”到“十五五”,科技创新将被赋予更核心的使命。与“十四五”相比,“十五五”规划不仅要求科技“自立自强”,更强调了“高水平”。这意味着未来科技发展将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目标是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对于“十五五”时期的科技创新,《建议》从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和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4个方面作出了系统部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经过未来5年奋斗,中国科技实力又将迈上一个大台阶,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将取得更大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双十一”为什么越来越早了?
新华网记者 闫雨昕 陈凯茵“刚过完国庆就刷到‘双十一’预售。”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留言。近年来,“双十一”开启时间愈发提前。今年,京东于10月9日启动,比去年提前5天;抖音衔接中秋大促,周期长达57天;天猫10月15日启动,周期达31天。“双十一”的战线为何不断拉长?消费者心态转变“这些年,消费者越来越以‘平常心’看待‘双十一’大促,不会再把大量的需求集中在某一天下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鸣涛表示,“双十一”早启动的趋势,首先与消费者心态的转变密切相关。“不喜欢为预售等太久”“凑满减算得头疼”“感觉购物乐趣少了”……大促期间玩法复杂、快递拥堵、售后麻烦,都有可能让消费者放弃参与大促。“大量营销刺激也让用户产生‘钝感’,购买欲的阈值,现在越来越高了。”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认为,正是基于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变化,“双十一”的竞争也从单一维度的比拼“性价比”,逐渐转向综合较量。平台纷纷调整促销策略,一方面延长大促周期,分段激发消费;另一方面着力提升稳定性与保障力度,优化消费体验。记者注意到,2025年“双十一”期间,电商平台将“官方直降”“一件立减”等置于界面显眼位置,让优惠更简洁直接;针对消费者“即时享有”的需求,平台大促还联动即时零售,比如淘宝闪购首次参与“双十一”,推出外卖五折,并将更多品类接入“小时达”“半日达”。一些平台还纳入AI辅助工具。例如,淘宝搜索栏右侧设有“AI万能搜”,能按近期检索与购物偏好,一键生成含文字商品、视频图片的专属购物清单;京东则在App16.0版本中搭载“爱购”智能搜索推荐功能,用户口述需求,就能精准匹配所需商品。李鸣涛表示,AI工具的大规模应用会进一步简化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提升购物体验,其个性化服务也将有助于提高商品的销售转化率。商家感受冷热不一“双十一”周期拉长,对于一些头部商家而言,意味着无需再“突击备货”,履约压力也随之降低。某头部家电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提前启动预售,按单备货让库存周转率有所提升,这是短周期做不到的。”但对一些中小商家而言,这份“从容”却难以复制,反而被平台规则和流量裹挟,陷入两难。奢侈品买手店米亚的主理人MIA(化名)今年仍参与“双十一”,却直言效果有限。“购物节不论提前与否,商家的起点都差不多,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被各个渠道分散,活动效果趋于平淡。”更让她焦虑的是流量成本:“平台流量费越来越贵,获客成本也变高,商家抢曝光,平台要盈利,扛不住的小商家就只能被淘汰。”女装品牌TURNSIGNAL旗舰店主理人林亚央表示,今年参与某平台“双十一”主要是为了获取平台流量。“不参加,平台会把流量倾斜给其他报名商家,我们能分到的微乎其微。”不过她也在尝试破局,靠分段运营提升触达率,同时分阶段推新品并配套优惠,精准获取数据反馈,进而集中力量把控货品,让商品更具针对性。但她仍然感到困惑:“大促时间不论是长还是短,流量盘子就这么大,是否真能带来整体销量上升还是未知数。”周期拉长让物流压力明显减轻。早年“双十一”因单日订单暴增导致的“爆仓”“配送延迟”已成过去。“订单峰值被分摊,物流配送企业能更均匀地分配人力和运力,消费端的体验也可以得到更好保障。”李鸣涛补充道。平台为何拉长周期?当前,电商促销已变得越来越频繁,不仅“618”“双十一”这类传统大促周期在延长,各类节假日也成了平台促销的窗口。不少人疑惑,大促常态化,“双十一”的存在感是不是正在淡化?业界普遍认为,虽然现在各种大促已经分流了不少订单,但对电商而言,“双十一”仍是全年最重要、活动最密集、影响力最大的促销活动。2024年“双十一”期间,京东参与用户同比增长超两成,天猫成交总额也增长明显,参与用户规模创新高。这意味着,即便大促分散,超长的“双十一”仍是有效促销策略。与此同时,如今“双十一”不再是一两家电商平台的专属战场,竞争逐渐白热化。据复旦大学消费大数据实验室发布的2024年“双十一”总结数据,天猫淘宝、京东、抖音、拼多多的销售额份额分别为38%、20%、13%、10%。国信证券研究所预计,今年各家GMV(商品交易总额)将持续分化,淘宝天猫份额小幅下降,其他平台份额有望提升。存量竞争下,“双十一”不断前置就成了平台争夺消费者注意力、维持增长的必然选择。陈端表示,消费者注意力越来越碎片化,快手、小红书、B站等不同业态的电商平台纷纷入场,用不同的前端工具切分着用户注意力,这推高了平台获客和流量成本,因此必须通过拉长促销周期,构建用户黏性。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在“双十一”热度趋缓背景下,电商平台希望通过调整“双十一”时长来做大GMV、提升竞争优势。“时间越长,成交数据越好看。”盘和林说。他进一步表示:“‘双十一’数据会成为平台吸引客户的招牌,未来平台内部会更重视数据对比,围绕数据优化策略,份额争夺将更为激烈。”“抢跑”不只是为了争夺时间窗口,更折射出电商生态从“制造单点爆发”向“持续运营”的转型。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当前平台竞争已从“拼低价”转向“拼生态”。盘和林分析,早年频繁公布GMV,是因为市场能轻松扩规模,现在单纯的数值狂欢已成过去时,谁能更好满足用户的期待,谁能搭建更完善的生态,谁才能“留住人”、提升复购率。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淘宝天猫市场部总经理暮珊曾公开表示:“‘双十一’早已不只是促销本身,更是电商行业革新的风向标。AI落地、即时零售、大消费平台……每一点变化,都在拓展电商的想象空间和价值边界。”“双十一”迈入第17个年头,其意义已发生改变。陈端表示,“双十一”各大平台联合造势激发了社会对电商创新的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每年这一时期的消费高峰,更像一场年度‘压力测试’,倒逼电商平台在物流供应链、前端配送体验等方面持续优化,推动电商生态在实战中实现微创新与系统进化。若说‘双十一’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或许正在于此。”(策划:万方 主笔:闫雨昕 陈凯茵 参与报道:游苏杭 郭妍廷)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