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塑强品牌助振兴 提振消费增活力”——2025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 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
  • 1
  • 2
  • 1
  • 2
公平航道不容霸权阻拦
近日,中方有关部门发布公告,决定自10月14日起对涉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这是中方维护中国海运企业合法权益的正当举措,是对美国单边主义行径的有力回击,展现了中国捍卫公平原则、维护全球稳定的大国担当。今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了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301调查最终措施,10月14日起,对中国公司拥有或运营的船舶、中国造船舶、中国籍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美方一些人的做法罔顾事实,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违背《中美海运协定》平等互惠原则,严重损害中国海运业和相关企业的正当利益,破坏了国际海运和全球经贸秩序。中方采取反制措施,不是挑衅,而是依法依规、合情合理的正当防卫。中方曾就美301调查报告中对中方的无端指责向美方提供书面回应,并就双方可在相关产业开展合作提出建议。但美方态度消极,执意实施不当措施,并于10月3日发布公告,明确对中方船舶收费的具体要求。中方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施压、威胁和讹诈,绝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面对任何无理打压,中国都有决心、有能力、有手段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因此,对于美方一些人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实施的歧视性措施,中方不会坐视不理,更不会听之任之。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并不是为了升级摩擦,而是为了维护国际海运市场的公平与正义。海运是全球经济的“动脉”,承担着约80%的国际货物贸易运输任务,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的关键支撑。中美同为贸易大国,两国间海运体量庞大,对全球航运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中美之间的航运联系若被人为破坏,势必引发连锁反应,干扰全球海运体系的安全与畅通,冲击国际经贸秩序的正常运转。如果任由美方一些人的霸权霸凌行径肆意妄为,国际海运规则将被侵蚀,公平正义将被践踏,合作基础将被动摇。因此,中方必须以行动捍卫国际公理,维护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中国始终是国际海运秩序的建设者和维护者,致力于推动构建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海运市场秩序。中方始终主张,通过平等对话和建设性磋商妥善处理分歧,反对以施压、打压方式解决问题。单边主义终将走入死胡同,合作共赢才是通向未来的航道。美方若有诚意维护国际海运和造船业健康发展,应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无理打压,与中方相向而行,通过平等磋商与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作者:郭 言)
规范涉企执法 护航营商环境
近日,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第二批典型案例,聚焦整治“乱检查”“乱罚款”问题。这批案例集中呈现了各地在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方面的实践成果,彰显了行政执法监督在纠治执法乱象、树立“执法为民”理念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是行政执法领域的自我革新,也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有力举措。涉企行政执法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企业,其规范化程度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预期和信心。过去一段时间,涉企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重复检查”“多头执法”“以罚代管”等,不仅干扰了企业正常经营,加重了企业负担,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此次发布的八个典型案例,精准切中了涉企行政执法中的痛点难点,展现了行政执法监督从个案纠偏到类案规范、从问题整改到制度完善的系统性治理思维。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天津某区在纠正街道办事处违规行为后,制发文件规范行政检查;贵州某县运用“扫码入企”实现执法检查全程留痕、全程监督;湖北某市推动建立行政检查事项清单制度,落实检查计划备案;吉林某县建立信息共享工作机制防止重复处罚……这些创新做法启示我们,规范涉企行政执法需要精细化的制度设计和科技赋能,不仅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通过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要以法治方式明确权力边界,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山东某县指导执法部门根据具体事实依法适用不予处罚规定;河南某县纠正以罚款为目的的执法导向,规范考核指标体系……这些案例表明,涉企行政执法正不断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重处罚”向“重指导”转变,从“模糊随意”向“清晰合理”转变,从“权力导向”向“权利导向”转变。这些转变,不仅体现“执法为民”的价值追求,也是对“过罚相当”原则的具体践行。展望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创新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一方面,要持续推进“综合查一次”等创新做法,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另一方面,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与此同时,要更好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执法精准度和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随着法治政府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涉企行政执法将更加规范、公正、文明,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努力让每一次执法检查都经得起检验,每一笔行政处罚都彰显公平正义,这应当成为所有执法部门的共同追求,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人民网评:为全球妇女事业发展开启新征程
女性光辉的每一次精彩绽放,总能谱写人类现代化史诗的瑰丽篇章。在历史奔涌前进的浪潮中,妇女解放是人类文明发展前进的“天然尺度”。在马克思主义者眼中,“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在作家笔下,“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推进妇女事业发展,努力让广大妇女在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中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生命;研究员单杏花带领团队研发超大型实时票务系统,助力交通强国建设;“种米姑娘”陈雨佳借助电商直播,带动乡邻踏上致富征程……新时代的中国女性,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活力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全过程,以不平凡的成就向世人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每一位妇女都是主角”。1995年,中国承办了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成为全球性别平等事业的里程碑。30年来,在北京世妇会精神指引下,全球妇女事业蓬勃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增添了亮丽色彩。今年10月13日至14日,全球妇女峰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与各方共商全球妇女事业发展大计,为深化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应对性别平等倒退现象、推动加强妇女领域全球治理集智聚力,为全球妇女事业发展开启新征程提供理念引领、描画实践路径,树起世界妇女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作为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和2025年全球妇女峰会的东道国,中国始终以倡导者、行动派、实干家的责任担当践行承诺,坚持将妇女事业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宏阔实践,把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儿童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从6.9亿妇女同步迈进小康到妇幼健康核心指标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从互联网领域创业者中女性超过一半到文化体育等领域涌现无数女性佼佼者,中国妇女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全球妇女事业发展贡献了厚重的中国力量、中国方案。“共同营造有利于妇女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共同培育推动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共同构建保障妇女权益的治理格局”“共同书写促进全球妇女合作的崭新篇章”,2025年全球妇女峰会提出的四点中国建议,具有强烈的问题针对性和鲜明的现实指导性,为加速妇女全面发展新进程凝聚了更广泛共识、开辟了更广阔道路。从全球妇女峰会出发,坚持“全球妇女命运与共”的理念,把《北京宣言》《行动纲领》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转化为可量化、可感知、可持续的成果,才能不断开创男女共享尊严、共享机遇、共享繁荣的美好未来。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