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
  • 1
  • 2
  • 3
  • 1
  • 2
新华时评|从“双节”看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题:从“双节”看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新华社记者朱婉君伴随《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世界各地的中国使领馆举行升旗仪式,为新中国华诞送上真挚祝福;全球多地的孔子学院举办各类中秋体验活动,传递中华民族崇尚“团圆和谐”的人文理念和“千里共婵娟”的文化审美;多国城市举行中秋主题音乐会,慰藉海外华人浓厚的故土情与爱国心……国庆中秋“双节”同庆,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思念,凝聚起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这份家国情怀,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华文化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从来都密不可分。无论身在何处,中国人总会以独特方式表达对祖国的认同与眷恋。这样的情感,凝结在“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诗意乡愁中,流淌在清亮二胡、淡远古筝的悠扬曲调中,激荡在《我的祖国》《黄河大合唱》的嘹亮歌声中。“故乡的音乐在耳畔回响,久久没有散去。”在观看中国侨联“亲情中华”艺术团慰侨演出后,在俄罗斯高校执教数十年的黄立良感慨不已。同样欣赏了演出的旅俄留学生关爱表示,“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愿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这份家国情怀,在中国发展进步的进程中日渐浓烈。新中国成立76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一穷二白到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的历史性跃升。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推动全球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祖国日益繁荣富强,全球好感度持续提升,作为海外游子,我们感到非常自豪。”在意大利留学的王浩然说。留学日本的王瀚宇感叹:“祖国的强盛,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这份家国情怀,使“祖国就在身边”的感受真实可触。从街头疾驰的中国品牌电动车,到人们手中的中国品牌手机,中国科技发展成果为世界共享;从“大基建”到“小而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惠及150多个国家民众。“身在海外,方知祖国之重;心系故土,更感使命光荣。”巴基斯坦华侨华人协会秘书长马斌表示,愿凝聚侨胞力量,推动中巴务实合作。“双节”期间坚守在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工地的中方工作人员黄昌标说,我们努力奋斗,希望这一“闪耀在‘一带一路’版图上的中国印记”早日完工。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庆与中秋“双节”同庆,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被再次点亮。那是漂泊在外时对故土的深切眷念,是见证祖国日益强盛后的由衷自豪,更是将个人志向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行动。海外游子正以这样的方式书写“中国故事”,让这份跨越山海的家国深情,汇聚成推动新时代中国奋勇前行的力量。
“百元入团”“万元买单”:畸形低价团何以屡禁不绝
“从百元泰国游被迫买上万元药品,到980元越南游被强制消费32万元”……今年以来,媒体曝光多起老年人参与低价游遭遇“天价消费”陷阱的案例。社交平台上,网友分享家人“低价入团、高价买单”的受骗经历,引发上万人跟帖评论。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文旅市场竞争加剧,低价引流诱导游客高价消费的乱象愈发突出,且已跳出单一“强制购物”的老模式,呈现出紧盯老年群体、向海外蔓延、合伙“杀熟”等新动向,导致监管难度更大。业内人士及受访专家建议,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执法及监管力度,规范行业准入标准,推动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套路迭代翻新“家里老人躲过了电信诈骗,避开了保健品套路,没想到却栽在了‘低价旅游团’上。”这是今年年初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的一则帖文,引来无数有过相同经历的网友转发评论。直至今年暑期,还有人在评论区跟帖诉苦。“千元泰国游被强制消费三四万元买玉”“导游主动借钱给爸妈购物,回来后疯狂催债”……还有网友分享了自己家人在越南旅游,被忽悠花费10多万元在当地买了3条手串,后经检测鉴定为假货。近年来,所谓的低价旅行团以“零团费”“百元游”“千元看世界”为噱头揽客,再通过密集安排购物点、导游威逼利诱等方式,迫使游客消费的案例屡见不鲜。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公布了新一批旅游市场强制消费问题典型案例,此次公布案例共16宗,其中多数案例与低价旅游团相关。受访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文旅市场“内卷”加剧,“低价旅行变天价消费”乱象在以下三个方面出现新动向:——目标转向老年群体。甘肃黄河三峡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宫晓雯认为,部分老年人尤其是退休人群“有钱又有闲”,容易成为违规低价团瞄准的目标群体。“不足百元的国内游”“不足千元的海外游”,这些远低于市场价的数字,精准击中了部分老年人贪图便宜的心理。加之老年人缺乏对旅游信息真假的辨别力、维权意识不强,不良商家通过打感情牌以及组织话术,使其落入“量身定制”的套路中。——加速向海外蔓延。兰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八大队大队长贾礼堂表示,近年来,国内多部门联合开展多次专项行动整治“不合理低价游”,挤压了这一乱象在国内的生存土壤。而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因监管体系尚未完善,加之相关部门跨境执法难、消费者跨境维权难,为不法分子提供了“钻空子”的黑色空间。——与保险公司合伙“杀熟”。多名业内人士表示,部分保险公司与旅行社联手坑顾客成为业内熟知的“潜规则”。保险公司借旅游拉近与客户的距离,趁机发掘其潜在投保需求,进而推荐产品及服务;旅行团则瞅准“老带新”的拓客机制,借机深耕游客“朋友圈”。“两头吃”实现“双赢”:保险公司“拉客”后会收取返点,旅行社也会在游客购物达到一定金额后吃回扣,进而实现获利“闭环”。背后问题重重受访专家认为,执法不严、监管不足、市场准入门槛低等导致低价游乱象花样不断翻新、套路频频升级。——违法成本低。甘肃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白海娟表示,虽然我国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相关主体的经营行为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规定,旅行社在旅游行程中擅自变更旅游行程安排,严重损害旅游者权益的,可处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但在实际处罚中,往往罚款金额较低,很难形成强有力的震慑。”——监管存在薄弱环节。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邓金钱认为,旅游市场的监管涉及文旅、公安等多个部门,但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各部门间存在信息壁垒,沟通不畅,未形成有效合力。不良商家恰好游走于监管缝隙,导致监管乏力。此外,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游客在境外遭遇强制购物时,国内相关部门跨境执法难,消费者维权渠道受阻。——行业准入门槛低。宫晓雯等认为,由于目前行业准入门槛普遍较低,让不少商家钻了空子。“这类旅行社大多没有线下实体门店,且爱‘打游击’,一旦公司因投诉、违规被盯上,便立刻注销原公司名称,再注册新主体。”宫晓雯说。还有相当一部分通过社交媒体宣传吸引游客的所谓“领队”,实际往往没有注册公司,也未向文旅部门备案。为了说服游客增强“专业度”,会P图制作相关资质的假证书背书。一些客户为了省钱,贪图低价产品,最后轻则经历“买家秀卖家秀不一致”的旅游体验,重则陷入天价消费陷阱。呼吁加大惩治力度舆论呼吁:提高违法成本,完善监管机制,规范行业准入,推动构建现代化旅游治理体系,有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白海娟等专家建议,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组织不合理低价游的旅行社,可提高罚款金额,并吊销其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对于强制游客购物的导游,可依法吊销其导游证,并列入行业黑名单。此外,还可探索建立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将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的信息纳入信用记录,对其进行联合惩戒,使其“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马建霖等呼吁,进一步建立健全文旅、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形成监管合力。明确各部门在旅游市场监管中的职责分工,避免出现监管空白和推诿扯皮现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旅游市场监管态势,提升监管效能。邓金钱等建议,要从严审核旅游行业经营主体资质的合法性与真实性,从源头上遏制不正规机构入场,把好市场准入关。一旦发现经营者存在违法行为,应立即依法整改,不让违规行为有扩散空间。同时,还应持续完善用户评价与投诉机制,确保游客投诉能够得到及时受理与反馈。“广大消费者对于明显低于正常市场价格的旅游产品,一定要擦亮双眼仔细辨别,坚决远离价格低得离谱的旅行团,不给骗子可乘之机。”邓金钱说。(记者 马莎 刁慧琳)
卖不完的月饼要有合理去处
据媒体报道,中秋过后,包装精美、寓意团圆的月饼,一夜之间从“宠儿”变为“弃儿”。超市工作人员介绍,未卖完的月饼将全部下架寄回厂家。河南某月饼生产厂家表示,“生产量都是根据当年的订单情况以及往年的销售情况定的,不会剩下太多。没卖完的月饼,我们会在中秋节当天低价卖给附近的超市,他们打折销售,打三折甚至更低。”此外,还有商家会把没卖完的月饼当作福利发给员工。中秋好过,月饼有愁。作为时令性的传统美食,“月饼去哪儿了”背后涉及的食品浪费问题不容忽视。首先,量入为出,从源头重塑月饼的制作与定位,是破解浪费的关键。市面上的月饼,多以高糖、高油、高脂为特点,这让不少进行体重管理的消费者望而却步。若能转变制作理念,打造更多低糖、低脂、便携的“打尖食品”,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还能打破月饼“中秋专属”的局限,成为全年可食用的食品。当月饼不再依赖节日热度,其消费周期便会延长,浪费自然会大幅降低。对已产生的剩余月饼,“变废为宝”的二次利用,是减少浪费的重要抓手。在社交平台上,网友们晒出“月饼沙拉”“酸奶水果月饼杯”等创意吃法,有媒体也推广过“月饼饮料”的制作方法——将剩余月饼与日常食材结合,既丰富了口味,又避免了浪费。企业与商家则可借鉴上海“零废弃月饼大作战”的模式,将未过期的剩余月饼进行深加工——五仁馅搭配椰枣制成能量棒,饼皮碎混合谷物做成早餐麦片,让原本可能被丢弃的月饼焕发新价值。这种“改造式利用”不仅降低了浪费,还为月饼赋予了新的消费场景,让传统美食更好适配现代生活方式。公益力量的介入,更能为剩余月饼开辟温暖的“第二归宿”。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发起的“月饼零浪费大募集”活动已持续多年,号召市民捐赠未拆封、保质期充足的月饼,通过“食物银行”分发给社区低保人群、环卫工人等困难群体。2015年落地的上海首家社区型“食物银行”,至今已建立100多个循环点,借助区块链技术确保食品溯源安全,既让剩余月饼发挥了社会价值,又避免了资源浪费。这种模式不仅在上海推广,还辐射到其他城市,形成了“捐赠—分拣—分发”的完整链条。当月饼从闲置的“甜蜜负担”变为传递温暖的载体,其文化意义也得到了延伸——团圆的寓意不再局限于家庭,更扩展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杜绝月饼浪费,还需监管与消费观念的双重护航。《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应对临期食品分类管理、特别标示。监管部门应健全“节令食品日报制度”,追踪月饼的产量、销量、销毁量,严防过期月饼回流市场或被违规加工。同时,消费者也需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根据实际需求购买,避免因“面子消费”囤积过多;收到多余月饼时,主动参与公益捐赠或创意改造,而非让其在角落过期变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化解月饼浪费,既是对粮食资源的珍惜,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从源头定位的重塑,到二次利用的创新,再到公益力量的助力,需要充分发挥企业、消费者、社会的智慧。当月饼不再是中秋的节日符号,而是融入日常、传递温暖的美食,它才能成为跨越季节、连接情感的美好存在。 (胡欣红)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