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抓好秋冬生产 夯实粮安根基——黄淮海秋冬种进行时
  • 希望的田野——衔接五载 振兴新程
  • 1
  • 2
  • 3
  • 1
  • 2
  • 3
新华时评丨让教师回课堂,让教育归本质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题:让教师回课堂,让教育归本质新华社记者郑天虹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围绕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清单、非教育教学任务、借调借用管理、数据填报、课后服务等提出硬性要求,明确不得将“留痕资料、台账记录”作为教师评价依据。通知指出了问题症结,也给出了解决路径。切实为教师减负,不仅需要明确举措,更要把制度刚性落实为基层常态,真正让教师回到课堂,让教育回归本质。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学校把看得见的“痕迹”当作抓得住的“业绩”,会议多、表格多、App多、打卡多,迎检迎评频次高;与教学无关的活动进校园、进课堂,层层摊派;公开课、评比展演不断“材料化”,本该是育人导师,却变成“表格战士”。这些非教学事务侵占备课、批改与辅导时间,挤压教师专业成长空间,削弱职业获得感,放大家校矛盾,最终会损害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校的育人生态。真正落实为教师减负,必须校准评价方向。对教师的评价要回归课堂与学生发展,而不是将参与非教育教学任务情况与考核评优硬性挂钩;课后服务要有益学生,也要尊重教师,规范总量与时段,保障合理补偿,防止课后服务异化为“自愿加班”。从“规定上墙”到“减负落地”,有不少具体工作要完成。为教师设立“合理拒绝”的通道,形成制度性保护。对强制打卡、积分排名等让广大教师头疼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整合相关应用与数据平台,统一入口、统一标准,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共享,压减重复填报与多头报送,让教育数字化真正给教师做减法,而不是添麻烦。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教育回归本质、治理回归常识。将教师的宝贵时间还给教学和备课,就是让教师轻装上阵、静心育人,让学生体验更高效的课堂、拥有更良好的成长环境。
新华时评丨为中医药文化注入“时代流量”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题:为中医药文化注入“时代流量”新华社记者田晓航近期,中医药文化频频“出圈”:系列短视频《古典医籍里看中国》刚一上线便迅速登上多个视频平台热榜,全新视角引发不少网友对中医药的兴趣;刚刚闭幕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陆氏针灸疗法、海派膏方、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等中医药非遗展示,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体验。中医药文化“破圈”传播的背后,是把握时代脉络的创新探索。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古籍是中华之瑰宝,但深奥的内容令其难以走入大众视野,制约着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影响到中医药技术传播与应用。《古典医籍里看中国》通过活泼的动画演示、巧妙的AI生成,让古代医疗场景、炮制工艺、针灸铜人等经典内容跃然面前,以“小快灵”的轻体量传播形式和生活化语言“拆解”中医药古籍知识,中医药文化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可亲。中医药主题集市受年轻人追捧,冬奥会、亚运会上掀起“中医热”,中药茶饮成为养生新时尚……近年来中医药文化“破圈”传播的背后,是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和对中医药文化认同增强的“双向奔赴”。然而,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群众多元化的需求仍有距离,较强的专业性也抬高了其传播的门槛。融入生活、走近大众,传统文化的生命才得以延续。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让中医药文化走得更远、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就必须为中医药文化注入“时代流量”,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医药文化搭上“流量快车”,要加快数字融合,用好现代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中医药古籍、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等进行抢救性保护,搭建中医药知识数字化服务平台;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创新传播形式,打造一批中医药文化品牌活动、精品力作,激发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与认同;还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医药科普队伍,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播领域的“跨界”人才。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群众需求,善用科技赋能,才能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增强文化自信贡献更大力量。
人民网评:以刚性约束把教师非教学负担减下去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紧扣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具体举措,以期为广大教师真正减负。“教师减负”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教书成副业、杂务为主业”的畸形现象,严重削弱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成为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瓶颈。为破解这一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当下,社会事务进校园等得到有效规范,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得到有效减轻,但部分地区、学校的减负工作仍存在“表面化”“一阵风”问题,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过重的顽疾未得到根本解决。《通知》的出台正是立足于加强教师减负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以注重机制创新和量化管理,实现精准减负、长效减负。巡河护林、上街执勤等是不是教师的职责?《通知》明确“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创城庆典、汇演展览等非教育教学任务”。各类打着家校社协同育人名义的“进校园”活动,学校如何应对?《通知》明确“如课程已涵盖类似内容,原则上不再专门进入校园,应当与课堂教学、班团队会、主题教育、课后服务等学校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有机融合”。同时,对进校园事务“白名单”进行总量控制,如省级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总量一般控制在10项以内,每所学校每学期各类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教师假期值班、社会考试监考、校园外开展活动、社会调研、教师培训等活动,应该如何组织开展,存在一定的争议,困扰着基层学校。对此,《通知》进行了规范,明确“法定节假日、周末、寒暑假等无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不安排专任教师值班值守”“严格规范管理中小学校承担社会考试和教师监考任务,每校每年承担社会考试次数不超过5次”。如何抵御外部非教育教学事务对学校、教师的侵扰,把过多的社会事务挡在校园之外,是为教师减负的关键。职责界限不明确,甚至存在争议,是制约减负落地的一大原因。对此,《通知》着眼于为教师职责划定清晰的界限,消除模糊空间,强化总量控制,将减负要求转化为具体可操作、可核查的硬标准。此外,为学校办学、教师教书营造一方宁静的育人天空,保障教师从事主责主业,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行各业真正认识到为教师减负的重要意义,理解教师的职责边界,构建一个真正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社会生态。应该说,《通知》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既回应了广大教师的迫切期盼,也为基层落实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有利于避免“模糊地带”带来的负担反弹,能够让减负更加精准、量化,更有实效。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