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题:经济答卷传递高质量发展信心与底气
新华社记者 严赋憬
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34.9万亿元,首次突破1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17日公布的2024年中国经济答卷,见证中国发展迈上新台阶。5%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从1952年的679亿元,到1986年破万亿元大关,再到2020年破百万亿元、如今首破130万亿元,不断跃升的数字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与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的有力写照。2024年中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令人鼓舞的成绩来之不易,一年来的发展历程很不平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变、综合施策,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夯实高质量发展信心与底气。
细看答卷,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GDP增长5%,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降至5.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0.2%,外汇储备规模全年维持在3.2万亿美元之上,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状况四大宏观指标总体平稳。“两重”“两新”政策加持下,投资和消费继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进入四季度,制造业销售收入较三季度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10月份以来连续三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
细看答卷,创新活力持续激发。“超级显微镜”上新,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梦想”号正式入列,从微观世界到星辰大海,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中国创新力排名10年间上升了18位,成为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8.7%、22.2%、14.2%,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均首次突破1000万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积蓄。
细看答卷,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下降0.1个百分点。一年来,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3.9%,明显快于全部投资。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补齐,“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民生短板领域逐步加强。
展望2025年,尽管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势没有变。随着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壮大、一揽子政策效果不断显现、相关改革举措稳步落地,中国经济持续向好有基础、有动能、有支撑、有活力。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过去一年,中国经济航船顶风破浪,稳中有进;新的一年,“十四五”规划收官,新的五年规划呼之欲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引人瞩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砥砺前行,定能推动“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题:共同推动中欧关系向好向前发展
新华社记者董越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通电话。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同新一届欧盟机构领导人的首次接触,是在中欧关系承前启后关键节点上的一次重要战略沟通,为下阶段中欧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变乱交织的背景下,中欧保持战略沟通,坚定伙伴认知,扩大开放合作,维护多边主义,符合双方根本利益,有利于推动中欧关系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此次通话展现了中欧双方相向而行的积极愿望。去年,习近平主席对欧洲成功进行历史性访问,多位欧洲领导人访华,双方高层持续深入战略沟通,推动中欧以长远和战略眼光看待彼此关系。此次通话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对欧盟抱有信心,希望欧盟也能成为中方可以信任的合作伙伴。科斯塔也表示,欧方愿同中方一道,加强对话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强化伙伴关系。在中欧建交50周年的关键节点,双方领导人保持战略沟通,发出了增进互信、加强合作的积极信号,为中欧关系更加健康、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欧相向而行有着坚实广泛的共同利益基础。中欧经贸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双方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已经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中国和欧盟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平均每分钟贸易往来近150万美元,双方企业持续加码投资对方市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欧贸易“黄金通道”。中国和法国积极扩大农食、金融等领域合作,推进航空航天、民用核能等领域联合研发和创新,拓展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第三方市场等新兴领域合作;中国和挪威发表关于建立绿色转型对话的联合声明;西班牙政府与中国远景能源有限公司签署氢能合作协议……中欧不断开辟合作新空间,互利共赢的蛋糕越做越大,不仅惠及双方人民,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当前,中国正坚持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欧合作迎来新机遇。中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对跨境服务贸易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不断扩大免签范围,提升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一系列务实举措为中欧增进交流、深化合作注入新活力。欧洲业界掀起一股“来华潮”,不少跨国公司高管来华考察工厂、洽谈合作。奔驰、宝马等欧洲企业均表示,中国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增强了欧洲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显示,超41%的受访欧洲企业认为中国市场前景“好”,环比上升14.17个百分点;约48%的受访欧洲企业认为中国市场吸引力“上升”,环比提高5.42个百分点。
中欧是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50年来,中欧关系不仅助力各自发展,也为世界和平和繁荣作出重要贡献。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气候变化等挑战日益严峻,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中欧关系的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更加凸显。中欧关系发展历程表明,只要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坦诚对话,就能推动合作、办成大事。国际形势越是严峻复杂,中欧越要秉持建交初心,加强战略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坚持伙伴关系定位。中欧扩大合作共识、坚持互利共赢,不仅符合双方根本利益,也将为维护自由贸易、捍卫多边主义、应对全球挑战凝聚强大合力。
中欧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也没有地缘政治矛盾,是相互成就的伙伴,这既是中欧关系发展的历史昭示,也是中欧各界的主流共识。面向未来,中欧应总结双方关系发展经验,共同维护好中欧关系政治基础,推动中欧关系向好、向前发展,为中欧人民带来更大福祉,为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题:优化春运购票没有完成时
新华社记者周闻韬
春运开启,铁路春运车票销售进入高峰期,售票系统再次经受多轮瞬时访问量激增的考验。有网民登录铁路12306购票系统时被反复退出,还有的购买除夕车票遭遇一些车次“开售即秒光”。
解决问题如何先群众一步、快群众一拍,让广大旅客的出行路更便捷、更有温度,考验着有关部门持续优化春运购票服务的能力水平。
回家过年,是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仪式感。由于春节前后人流骤增,出行需求集中释放,交通运输在短时间内提升至满负荷状态,造成部分时段、部分车次火车票供需矛盾问题凸显。
春运是一段温暖的归途,也是对交通运输部门最大的考验。近年来,铁路部门不断优化春运购票服务,推动候补购票服务升级,旅客的出行日益便捷。春运期间,为应对售票高峰期间的超大访问量,铁路12306采取有针对性的准备措施,在公有云应用、网络宽带扩容、防范恶意抢票等方面重点发力,确保节前车票发售高峰平稳度过。在多部门协同下,一趟趟返乡专列满载出发,尽力让每一个团聚的梦想更好实现。
优化春运购票服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再过几天,铁路12306将再度面临返程火车票抢购考验。针对“购票系统登录难”“开售即秒光”“更好提升候补成功率”等此前旅客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从旅客需求出发,未雨绸缪,多加考量,加大技术维护,投入更多力量解决难点堵点,为旅客解忧。
同时,照顾不同群体的购票特点,探索“同站换乘”“同车换乘”等售票办法,精准匹配车票资源,推动列车运行图效用最大化,更有针对性地加开列车,多方发力,让旅客购票更高效便捷,有更多出行选择,旅程更快捷安全。
时代不断前进,旅客对出行体验的要求持续提高。答好春运“考卷”,旅客出行舒心,也会让“流动的中国”更有活力、更显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