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抓好秋冬生产 夯实粮安根基——黄淮海秋冬种进行时
  • 希望的田野——衔接五载 振兴新程
  • 1
  • 2
  • 3
  • 4
  • 1
  • 2
  • 3
新华时评丨践诺于行,共同应对气候治理“行动赤字”
新华社巴西贝伦11月24日电题:践诺于行,共同应对气候治理“行动赤字”新华社记者张晓茹 吴昊 周永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日前在巴西贝伦闭幕。作为《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之际的关键会议,这场承前启后的大会经过各方艰苦努力和紧张谈判,最终就减缓、适应、资金、国际合作等议题凝聚共识,达成《全球动员团结协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政治文件,展现了各方合作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凸显了气候治理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然而,全球气候治理却遭遇“行动赤字”困境。如何破解?坚持多边主义、夯实资金支柱并推动公正转型,是有效应对挑战的良方。气候变化没有国界,携手共进方为正途。当前,尽管面临单边主义抬头与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等挑战,但COP30达成共识表明,国际社会仍可以在《公约》框架下凝聚共识,坚持多边主义仍是推动气候行动的“定盘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5年适应差距报告》显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的资金缺口正不断扩大,威胁到生命安全、生计稳定和经济发展。COP30就气候适应资金问题进一步达成共识,为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下一步,各方应切实落实资金承诺。应对气候变化不能以牺牲发展和民生为代价,尤其要重视发展中国家在脱贫与能源安全方面的现实需求。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不能搞“一刀切”。应当确保发展中国家用得上、用得起绿色技术与产品,帮助其在减排的同时实现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正以一系列务实举措,诠释言出必行的责任担当,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行动行稳致远。作为多边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中国始终站在推动气候合作的前沿。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场合强调各国应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2025年,中国与欧盟、法国、巴西等分别发表联合声明,推动落实《公约》及《巴黎协定》,为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注入动力。作为绿色转型的重要引领者,中国以雄心目标引领自身行动。中国宣布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首次提出绝对量减排目标,充分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此外,中国构建了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政策体系,建成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为全球减排作出扎扎实实的中国贡献。作为低碳技术的主要贡献者,中国持续为全球提供优质高效的能源低碳装备产品。中国的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全球提供了70%的风电设备、80%的光伏组件设备,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价说,中国“为世界带来了低价、充足的清洁能源前景,以及为发展中国家数十亿人改善生活的潜力”。作为国际合作的积极推动者,中国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2016年以来,提供并动员项目资金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截至2025年10月底,已与43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5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实施300多期能力建设项目……中国在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COP30的闭幕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气候治理进程的起点。正如《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所言:“COP30表明,气候合作依然充满活力,人类仍在为建设一个宜居的星球而奋斗。”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面对气候危机,真正践诺于行,共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派,就能更好守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新华时评·一线评论|求真的象牙塔容不下“学术南郭”
新华社南京11月24日电题:求真的象牙塔容不下“学术南郭”新华社记者陈席元国外学术经历和头衔大多无从查实,国内数个科研成果出自同名同姓者……近日,江苏科技大学原“首席科学家”郭某陷入舆论漩涡。学校通报称经调查取证,认定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按规定解除了与郭某的聘用协议。长期以来,人们将大学比作“象牙塔”。而“学术南郭”事件像一面镜子,让“象牙塔”里的一些漏洞现形。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学术的基石正是“求真”。学术能力要看真本事,弄不得半点虚假。“首席科学家”这一头衔,只要名副其实,大家就会不吝惜赞扬。即使有的高层次人才初始学历不突出,经过长期努力,用真真切切的业绩照样博得认可。求真的象牙塔容不下“学术南郭”。此“学术南郭”曾辗转多地,身份不停切换,最终在高校败露。这也表明,“象牙塔”崇尚真本领,作假者必露馅。此事也引起人们对科研造假与管理乱象的追问:名不副实者是如何层层过关成为“首席科学家”的?多部门又是如何把关审核的?江苏科技大学在通报中说,学校深刻认识到在郭某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将严肃问责,同时举一反三,杜绝此类问题发生。人们期待,此事不应止步于通报,要抓住问题症结,拿出纠正科研造假与管理乱象的真举措。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为推动学科发展,不少高校拿出了各种“优厚”条件,设立各类人才计划,大力招引高层次人才,但也存在一些走偏现象,用“数帽子”“数论文”等形式简单量化,进而将资源分配与“帽子”“牌子”挂钩,偏离了考察人才真实能力的正轨,也给打造人设者、包装履历者可乘之机。用严谨的流程炼就“火眼金睛”,徒有其表的“学术南郭”们就会无处遁形。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健康清朗的科研生态是激发创新的沃土。科学求真,来不得半点虚假。守护好这片沃土,优秀的科研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莫让公共空间变“流量秀场”(人民时评)
在规则设计上尽可能包容新事物,在文明规范上凸显协商与尊重,在法律约束上更加精细化,方能更好地将社会发展的活水导向制度文明的河床公共空间是人们交往互动、共享生活的重要场域。然而,随着短视频、直播等网络业态兴起,一些公共、半公共空间被不当使用,成为“流量秀场”。比如,地铁车厢内,有人支起简易理发工具拍摄短视频博取流量;大学生宿舍里,部分学生不顾室友感受彻夜直播;博物馆里,有博主为拍“氛围感视频”频繁调整机位,影响他人参观……类似行为不仅扰乱公共秩序,一些情况还存在涉嫌侵犯他人隐私等问题。公共空间中的越界、违规行为,亟待治理。身处公共空间,就要恪守一定的行为边界,这种共识是维系社会和谐秩序的基石。不过,每当新技术、新应用融入日常生活,往往会对公共空间的形态、功能及人际互动模式产生复杂的影响。如微博、微信、直播等数字应用的普及,孕育了线上新公共空间,一定程度上重构了社交模式,也对人们的言行规范、隐私保护意识等提出了新要求。良好的社会治理,往往是在动态发展中寻求新的平衡。当一些新问题初露端倪,法律规范难免有一定滞后性。比如,对一些涉及网络与现实两个公共空间的行为,现有管理规则针对性不足。公共场所管理和网络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虽涉及“禁止喧哗”“禁止破坏设施”“不得侵害他人名誉、隐私和其他合法权益”等内容,但对于“拍摄路人是否需要告知并取得同意”“直播音量如何界定”等新情况新问题缺少明确规定。解决时代发展进程中的新问题,是一个技术伦理、法律法规与公民素养协同演进的过程。不同观念在博弈与碰撞后,共识逐渐显现,最终固化为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因此,化解治理末端的社会问题,要回到文明意识的源头想办法。在规则设计上尽可能包容新事物,在文明规范上凸显协商与尊重,在法律约束上更加精细化,方能更好地将社会发展的活水导向制度文明的河床。塑造公共空间的新规范,要注重疏堵结合,既维护创新创造的空间,又守护公共秩序的底线。一些网红扎堆的城市公园、博物馆、文化馆等,不妨划定“直播互动区”“允许拍摄区”等,配备隔音设施和管理人员,尽量减少对他人的干扰。相关平台可通过行为提示、警告限流等方式,引导规范网络主播等内容生产者的行为。坚持审慎包容,同时强化协同自律,线上线下空间都将闪耀社会公德的光芒。厘清公共空间的行为边界,还要以精细化的制度建设,持续消除模糊地带,既有序引导也有效问责。结合网络业态发展特点,应进一步细化相关“负面清单”与“责任清单”。比如,对人员密集的区域,明确禁止开展影响他人正常活动和合法权益的拍摄、直播等;对一些半公共空间,要求遵循知情同意原则,直播时间、设备音量等应与他人协商沟通。在不断明确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及时惩治少数蓄意违规、屡教不改者,才能让文明守法成为共同的坚守。公共空间是社会文明的镜子。在公共场合,看到他人的合理需求,尊重他人“不被打扰的权利”,是必备的素养。流量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学会“调焦”,既眺望远方的诗意和美好,也关注身边的人与环境,我们将在彼此看见、相互珍视中,创造一个更加井然有序、温馨和谐的社会。《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4日 05 版)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