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抓好秋冬生产 夯实粮安根基——黄淮海秋冬种进行时
  • 希望的田野——衔接五载 振兴新程
  • 1
  • 2
  • 3
  • 1
  • 2
  • 3
人民网评:以刚性约束把教师非教学负担减下去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紧扣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具体举措,以期为广大教师真正减负。 “教师减负”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教书成副业、杂务为主业”的畸形现象,严重削弱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成为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瓶颈。 为破解这一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当下,社会事务进校园等得到有效规范,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得到有效减轻,但部分地区、学校的减负工作仍存在“表面化”“一阵风”问题,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过重的顽疾未得到根本解决。《通知》的出台正是立足于加强教师减负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以注重机制创新和量化管理,实现精准减负、长效减负。 巡河护林、上街执勤等是不是教师的职责?《通知》明确“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创城庆典、汇演展览等非教育教学任务”。 各类打着家校社协同育人名义的“进校园”活动,学校如何应对?《通知》明确“如课程已涵盖类似内容,原则上不再专门进入校园,应当与课堂教学、班团队会、主题教育、课后服务等学校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有机融合”。同时,对进校园事务“白名单”进行总量控制,如省级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总量一般控制在10项以内,每所学校每学期各类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 教师假期值班、社会考试监考、校园外开展活动、社会调研、教师培训等活动,应该如何组织开展,存在一定的争议,困扰着基层学校。对此,《通知》进行了规范,明确“法定节假日、周末、寒暑假等无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不安排专任教师值班值守”“严格规范管理中小学校承担社会考试和教师监考任务,每校每年承担社会考试次数不超过5次”。 如何抵御外部非教育教学事务对学校、教师的侵扰,把过多的社会事务挡在校园之外,是为教师减负的关键。职责界限不明确,甚至存在争议,是制约减负落地的一大原因。对此,《通知》着眼于为教师职责划定清晰的界限,消除模糊空间,强化总量控制,将减负要求转化为具体可操作、可核查的硬标准。 此外,为学校办学、教师教书营造一方宁静的育人天空,保障教师从事主责主业,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行各业真正认识到为教师减负的重要意义,理解教师的职责边界,构建一个真正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社会生态。 应该说,《通知》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既回应了广大教师的迫切期盼,也为基层落实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有利于避免“模糊地带”带来的负担反弹,能够让减负更加精准、量化,更有实效。 相关阅读: 人民网三评“教师减负”之一:不能承受之重,谁理解? 人民网三评“教师减负”之二:措施无法落实,谁之过? 人民网三评“教师减负”之三:回归教学本质,谁来办? (责编:徐玉涵、付龙)
新华时评·整治形式主义丨岂容“数据美容”,“纸面发展”要不得!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题:岂容“数据美容”,“纸面发展”要不得!新华社记者郭翔、张博群有的地方不顾当地实际规划建设产业园,夸大数据,虚报产值;有的地方在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上盲目进行数字攀比;有的地方为了项目上马,在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数据造假……记者近期在采访中发现,通过“堆数字出业绩”搞“纸面发展”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尚未根除。统计数据本应客观反映一地发展真实情况,一旦被“美颜”“整容”,就会失真甚至贻误发展。日前召开的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明确指出,要纠治统计造假问题,查找深层次原因,增强制度执行刚性。“数据美容”背后多重问题交织:一方面,一些干部受“数字出官”的畸形政绩观影响,不惜弄虚作假;另一方面,一些地方考核评价指标层层加码甚至脱离实际,有些干部为完成指标不得不给数据“涂脂抹粉”,修饰真相。账面上一时的“花团锦簇”,不仅会掩盖矛盾、误导决策,更会扭曲干事创业的价值导向,让“真功夫”吃亏、“假把式”吃香,侵蚀干群关系的根基,损害政府公信力。杜绝“数据美容”,要坚持实事求是。靠“精修”数据撑起的面子、得来的位子终将被戳破。唯有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才能看清群众的急难愁盼,更好地把功夫下在解决问题上,以真抓实干取信于民,推动发展。杜绝“数据美容”,要纠正考核加码。以官僚主义的考核倒逼,就容易出现以形式主义的数据回应。对基层的考核评价必须从实际出发,严防盲目下指标、随意搞加码,要看结果,更要看效果。杜绝“数据美容”,要强化监督检查。事关民生改善、发展质量的“刚性”数据容不得半点虚浮冒进,要形成内部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合力。通过大数据等多种技术手段,让虚假现出原形。虚花结不出实果。用实干取得实绩,群众自会看在眼里、念在心里。
新华视评丨乡镇政府“门禁”拦住的是群众,挡住的是人心
眼下,一些乡镇政府在大门口设置道闸、岗亭、门卫,群众进出需要联系、登记,审查严格且手续繁杂,这让群众颇有怨言。乡镇作为最基层政府,不能高高在上,应该让“门好进”成为常态。转变干部作风,当从乡镇政府“开门”这类小事做起,把克服官僚主义落实落细,让群众更有获得感。记者:沈汝发编导:唐子晔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