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抓好秋冬生产 夯实粮安根基——黄淮海秋冬种进行时
  • 希望的田野——衔接五载 振兴新程
  • 1
  • 2
  • 3
  • 4
  • 1
  • 2
  • 3
王通林: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绘就“缩差共富”新图景【喜看共富起之江①】
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绘就“缩差共富”新图景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 王通林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浙江作为党中央赋予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肩负着为全国先行探路的光荣使命。近两年来,浙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深化“千万工程”为牵引,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根本路径,以缩小城乡、地区、收入“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实践探索。深化“千万工程”  打开“缩差共富”的“全新空间”“千万工程”蕴含的理念、方法、机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伟大的实践伟力,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近年来,浙江坚持把“千万工程”经验贯穿城乡融合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加快缩小“三大差距”,更好实现全面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对“千万工程”内涵与外延的深化拓展,更是浙江新时代新征程上高质量发展的深远探索。强化“千万工程”牵引。按照体现群众愿望、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要求,“千万工程”核心要义,已超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范畴。2024年,浙江省委作出“132”总体部署,把缩小“三大差距”作为主攻方向,将“千万工程”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系统集成”、“绿色发展”、“久久为功”等哲学思想与方法论断,全面注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宏大场景。浙江以“千万工程”缝合城乡断层,疏通区域脉络,激活共富动能,实现了从点到面、从个体到全体的历史性跨越。构建“缩差共富”体系。浙江创新构建“3583”总体工作框架,将“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路径。3篇文章,就是围绕“富民”一体推进“强城”、“兴村”、“融合”,其底层逻辑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旨在通过“强城”增强承载能力,通过“兴村”激发乡村活力,通过“融合”共推城乡繁荣。5大原则,就是坚持创新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坚持以县域为重要单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精准施策、久久为功,坚持创新创业、勤劳致富,这既是对需求与可能的均衡,更是对目标与路径的统筹。8项重点工作,分别从省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提升、诗画浙江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提出核心举措和具体做法。3项重大改革,聚焦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扩中提低”和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通过系统集成更好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障碍,赋能缩小“三大差距”。明晰实践推进路径。“缩差共富”是一个需要久久为功的艰巨任务,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多。为实现统筹推进、高位推进、密集推进,浙江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打好“1147”组合拳,画好“施工图”——1个省委“一号文件”定纲,1份“年度计划”明责,指标、政策、改革、项目“4张清单”量化,“7份任务书”交办,形成“五年有蓝图、三年有规划、年年有实绩”的压茬推进机制。推进“强城”提能 锻造区域增长的“强劲引擎”县城和中心镇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关键,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承担着重要枢纽作用。浙江着力提升产业平台集聚能力、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让城镇引擎更加强劲。做强县城关键支撑。不断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制定《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落实政策性信贷支持项目建设。全域建设“无废城市”,从城市向90个县域加快延伸。健全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全省46个县(市、区)入选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展现了浙江县域经济的强大活力。培育中心镇桥梁纽带。制定专项支持政策,两批确定105个省级中心镇,编制“一镇一策”,按照工业、农业、商贸、文旅四条赛道,精准赋能特色发展。启动“大镇带小乡”组团试点,通过产业协作、设施共享、治理联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共同体,放大强镇辐射半径,带动周边乡村整体发展。深化山海协作结对帮扶。多方位助力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在“1+3”帮扶机制下,山区海岛县不再是“孤岛”。省领导每季度走访,带去的是真金白银的政策,解决的是实实在在的难题。平阳、柯城、莲都和永嘉、苍南、江山等6个县(市、区)分两批“调出”,11个山区县实现高新区全覆盖,山海协作从“输血”走向“造血”,区域发展更趋均衡。推进“兴村”提质 激活乡土空间的“潜在资源”农业农村是缩小“三大差距”的重点难点。浙江全域打造诗画和美乡村,着力推动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三大行动,塑造风貌与品质。超15万栋农房完成改造提升,450个行政村告别“空中蜘蛛网”,2190个村道路得到硬化美化……一个个数字背后,是浙江乡村由表及里的“美颜”与“提质”。浙江持续巩固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成果,大力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加快塑造乡村大美风貌、百姓生活品质。片区组团,实现共享与共赢。印发《关于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指导意见》、《乡村片区组团发展工作指引》,总结推广“八大模式”30个实践案例。通过完善收益共享机制,226个片区组团辐射带动1447个周边村共同发展,破解单个村庄资源分散、力量薄弱的困境,探索出市场共享、资源互补的共富新路。“土特产富”,链接增产与增收。实施“土特产富”全链发展优质优价工程,确定“两头乌”猪、罗氏沼虾等省级十大主导产业链群。通过“浙农码”赋能、专题推介、展销市集、农产品加工、农文旅融合等举措,让“藏在深闺”的农产品销路倍广、身价倍增,全省“土特产”全产业链产值达2785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文明善治,兼顾塑形与铸魂。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滚动打造482个历史文化村落公共文化空间。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浙江守护乡村根脉的缩影。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举办超600场“村字号”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乡风文明在传承与创新中蔚然成风。推进“融合”提效 加快城乡之间的“双向奔赴”城乡融合,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浙江致力于拆除城乡无形的“墙”,统筹高效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发展轴打开城乡融合“主通道”。87条省级“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将146个中心镇、581个重点村串联成网,覆盖了全省近半县域面积和超七成人口,激活了县域发展的“一池春水”。这是浙江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首创,目标是以发展轴为核,促进县域内产业集群、人口集中、服务集成、资源集聚,加快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体系。基础设施联通城乡“生活圈”。实施城乡通行体系提升等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辐射“六大工程”,加快实现城乡互联互通。城镇供水管网延伸改造开工225.6公里,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完工率达到94.3%,城乡居民共饮“一网好水”成为现实。105条山区公交“固定+预约”线路开通,85.3%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覆盖,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农村百姓生活更加方便。公共服务织密城乡“一张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可感可及,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省级101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中96项已无城乡差别,县域特困人员“一院供养”体系广泛覆盖,养老服务“爱心卡”服务对象达到378万人。破题“三险一保”改革,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长期护理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低保标准区域差距从156元缩小至120元。通过深化改革推进服务均衡可及、优质共享,让老百姓不管在城还是在乡,都能“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享更优的服务”。要素流动畅通城乡“大动脉”。紧紧抓住“人地钱”特别是“人”这个关键,从“农民进城”与“青年入乡”双向发力,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有序流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居住证互通互认县(市、区)全覆盖,为持有居住证的农民工随迁子女100%提供义务教育公办学位,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4.4万套,为农民进城扫清障碍。建设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157个,培育现代“新农人”40.2万人、农创客8.9万名,为乡村带来新理念新活力。从“和美乡村”到“缩差共富”,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创新……“千万工程”一直在路上。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浙江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取得了明显实质性进展。面向“十五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要取得决定性进展,浙江还将肩负更加深重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浙江正以“千万工程”为笔,以城乡融合为墨,继续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画卷上挥毫泼墨,书写着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共同富裕新篇。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5年第21期
杭州市:强牵引 跑出市域一体加速度【喜看共富起之江②】
浙江省杭州市围绕“富民”一体推进“强城”、“兴村”、“融合”,深入实施“三提三增”六大行动,以市域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和实践,积极探索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的杭州路径。共同富裕绩效考核评价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连续两年勇夺全省乡村振兴“神农鼎”。持续性擦亮源起地金名片。杭州市率先在全省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累计建设未来乡村186个、数字乡村436个,列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先后实施“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工程等,成功探索了一条以大江大河治理和大通道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以高效生态农业为特征的现代都市农业,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成功举办七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西湖龙井”品牌价值连续七年居榜首。打造单条产值超10亿元土特产全产业链20条。迭代式深化市域协作帮扶。从2007年起,全市先后创新建立联乡结村、区县(市)协作、“三百帮促”等市域内协作帮扶机制,由市四套班子领导牵头,覆盖西部山区4县和所有相对薄弱乡镇、村。截至2024年底,累计落实协作帮扶资金9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超1.5万个,转移产业项目754个、完成投资511亿元,帮助山区4县村集体经济全部实现“8050”目标。今年启动新一轮市域内协作帮扶,全面突出“迭代升级”,重点围绕“六个注重”(注重互利共赢、注重全域共富、注重产业帮扶、注重综合集成、注重多元参与、注重机制优化),在原有的基础上,锚定富民增收核心目标,引导1000家以上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项目,引导帮扶资金向特色产业精准聚焦、集中投入,推进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超常规提升西部公共服务。2023—2025年,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5亿元,深化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康养联合体乡镇(街道)覆盖率超90%,每万名老人拥有持证护理员27.61人。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超90%,经验获全国推广。推进义务教育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随迁子女公办就读率提升至95%。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省内异地结算定点医院开通率100%。弱有众扶综合指数位居全省首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370元,最低生活保障人均年标准达15612元。大力度引导农民转移集聚。杭州市持续深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引导偏远山区农民向县城、中心镇转移集聚,2024年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比重提高1.27个百分点。淳安县入选全省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通过实施惠民安居工程,去年转移集聚1326户4226人,今年预计8000人。桐庐县实施乡村富美“四优”工程,启动空心村整治等项目26个,预计转移集聚320余户1072人。多途径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杭州市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2024年新引进35周岁以下大学生40.12万人。大力实施千名乡村产业振兴“头雁”、万名农创客培育工程和村播成长计划,累计培育新农人6.18万人,打造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23个,引育乡村职业经理人(运营师)308人、运营项目872个。打造新型“发展飞地”,推动淳安“科创飞地”、“产业飞地”在西湖、钱塘落地,引导大型国企民企通过“政企村农”合作,成功落地“谢径安·传化农创村”、淳安胡家坪云顶桃源等一批乡村共富项目。全域化推动乡村片区组团。杭州市全面推进“重点村+周边村”片区化组团发展机制,已启动50个片区组团,计划3年内建设100个以上乡村片区组团,辐射带动1000个以上行政村。建立“1+4+X”推进机制,编制1个片区规划,引进一批市场运营主体,推动形成组团合力,真正实现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淳安县大下姜片区、萧山区“谢径安”片区、余杭区“禹上稻香”片区等组团范例,入选全省乡村片区组团发展“八大模式”30个实践案例。多渠道拓宽农民增收路径。杭州市制定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深入实施产业增效、就业增薪、改革增财、帮扶增血“四增工程”,推动支农政策倾斜支持西部山区特色种养、文旅融合等项目,打造更多增收“工具箱”。利用村级换届契机,选优配强带头人,“一户一档”完善动态监测、“一户一策”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一村一策”促进50万~60万元重点村集体经济提升,将西部山区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优先纳入片区组团和发展轴建设,借势借力提升“造血”功能。2024年,杭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大关,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达10.6%,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4。全要素强化城乡融合保障。杭州市坚持资源集中、要素集聚、力量集合,构筑覆盖城乡的全要素保障体系。市委一号文件印发缩小“三大差距”实施方案,制定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两张清单,配套出台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25个。在全省创新推动“种楼”与“种田”利益分享机制改革,构建跨区县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谋划实施缩小“三大差距”项目162个,年度计划投资323.77亿元。淳安县“秀水富民”发展轴等10条列入省级发展轴,谋划项目118个,年度计划投资117.91亿元。锚定淳安县“十五五期间调出山区海岛县”目标,研究制定新一轮支持淳安高质量发展政策,形成一揽子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支持清单。(浙江省杭州市委农办 市农业农村局供稿)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5年第21期
宁波市:产业协同 融合共富【喜看共富起之江③】
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产业支撑,核心在富民增收。近年来,宁波市秉持“放大优势、延伸链条、丰富业态、互补共进”的产业发展思路,以打造多元新质业态为基础,以重塑城乡功能格局为根本,以构建要素导向机制为重点,逐步形成一二三产“深度拥抱”、各类主体融合共生的产业生态,为城乡共富注入强劲动力。截至目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0.9%,跨入80%城镇化成熟阶段,2025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首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至1.62,连续21年呈缩小态势,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演进。以“产”为媒 城乡多元新质业态更“融”立足“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市情农情,坚持“接二连三,跨界融合”,加快培育“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创意”等新型业态,推动农业农村多元功能价值与现代化都市生活和城市经济全面融合。着眼工农互促,延伸全链发展脉络。立足特色优势产业,以加工型农产品全产业链为母链,打造一批具有宁波辨识度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培育省级“土特产”全产业链14条,谋划实施2条百亿级县域农业全产业链,涌现出红美人柑橘、甬优种业、余姚榨菜等一批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农业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以水产品、果蔬、粮油等加工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格局,蔺草、榨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工位居全国前列,果酒、果脯、植物蛋白等新兴农产品加工快速发展。全市农产品进出口额约占全省四分之一,2024年获评都市现代农业工作全国十大典型案例。突出一三联动,打造乡旅共富IP。系统开展乡村空间梳理、风貌引导、功能植入,建设集田园休闲观光、农业生产基地、农耕教育实践、乡土艺术文创等一体的新型农旅产业创富共同体,积极打造“乡旅共富路”品牌IP,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3个。2024年全市农家乐休闲农业营收37.6亿元,接待游客3435万人次,带动1.3万户农户增收。91个行政村开展乡村运营,发展村咖烘焙、露营基地、健康氧吧、民宿研学、非遗文化等各类经营主体634个、各类网红打卡点193个,多业态复合效果显著。城乡协同共进,承接资源外溢红利。瞄准城市功能外溢需求,利用村庄空间资源、交通区位、生态环境等优势,发展“乡野办公”、“共享小院”、“康养合院”等逆城市化新型业态,实现“田园办公+文旅消费”双轮驱动。如江北区安山村打造“乡野办公”模式,将村集体旧厂房改造成近2万平方米的多业态融合人文社区,吸引入乡创业就业青年50多名,引入民宿3家、农家乐5家、研学设计学校2所,2024年村级总资产增至59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原来的不足2万元提升至5万元以上。以“产”塑形 城乡功能衔接格局更“合”以全国首个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城市为契机,通过板块联动、资源互补、要素交换,探索解决城乡发展形态不协调、空间布局规划不合理等现实问题,逐步构建“多轴点支撑、多层次联动”的城乡功能格局。建强“一轴”,重塑城乡并进新框架。“一轴”,即:每个区(县、市)至少建设一条“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全市域联动打造“一圈两带十轴”的发展轴空间格局——“一圈”为环象山港共富圈,“两带”为沿山共富示范带和沿海城乡融合带,“十轴”为10个区(县、市)近期重点发展轴,共编制“四明山·沿山干河”发展轴、奉化“四名”融合发展轴、象山渔乡橘影共富发展轴等10条发展轴空间规划和建设方案。根据镇域特色主导产业,遴选19个辐射带动效应强、集聚增长潜力大、承载能力强的镇,区分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4种类型4条赛道分类推进培育,在全市确定一批具有较强牵引、辐射、带动能力,能够协同周边村共享发展的行政村作为重点村,勾勒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体系。聚焦“一片”,共筑联合发展新基石。“一片”,即:以重点村为支点,建立“片区统筹、产业融合、利益联结、共同参与”的抱团发展模式,打造一批联动性较好、协同性较强的片区。出台深化党建联建机制推动组团发展政策,编制片区“多规合一”发展总体规划,融合国土、交通、水利、文旅等部门管控要求,强化产业纽带,全域统筹推进农用地整治、村庄整治、生态保护修复、低效用地再开发,让片区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在规划阶段就实现上图定位。培育各类乡村片区40个,其中14个跨镇组团联动44个镇乡,带动村庄221个,储备片区34个。金溪五村组团片区联建菌菇方舱等10多个重点产业项目落地,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20余万元。打造“一带”,激发城乡共富新动能。“一带”,即:创新探索和美乡村14个部门联创联建工作机制,依托“一环十线”跨县域美丽乡村风景线,形成以生态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治理、生态康养为主要特色的产业“共富带”。打造海曙“甬味生活·共富南塘”、江北“宋城古刹·靓湖新村”、奉化“魅力乡野·奉邑东扉”等10条共富风貌游线,沿“共富带”发展来料加工、定向招工、电商直播、农旅融合、品牌带动、产业赋能等“共富工坊”1015家,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术到人,吸纳农村劳动力5万余人,人均年增收2.4万元。以“产”聚人 城乡要素导向机制更“通”成立市乡村产业融合促进会,搭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服务平台,建立乡村产业项目中介服务体系,带动人才、服务、金融等要素沿着产业链“破壁”下乡。以特色平台催生人才集聚效应。创新成立宁波市现代“新农人”产业资源合作共享平台,通过整合农业产业链中生产经营、精深加工、物流仓储、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资源,有效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聚焦智慧农业、现代种业等“高精尖缺”领域,成立农业科技人才联盟,每年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项目10余项,目前农业领域博士及以上人才近350人,院士4人。以“土特产”优势区为引领,强化青年人才与乡村特色产业有效衔接,培育乡村振兴“头雁”、乡村职业经理人,打造海曙“新茶农”、象山“红美人师傅”、宁海“阿蛏嫂”等具有现代化特质“新农人”队伍。以产业园区提质农创孵化载体。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乡村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引导有条件的区(县、市)有序建设农创孵化园,探索构建“一地一园”农创孵化体系。如慈溪正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通过“正大创客”机制,培养一批能生产、懂经营、会管理的专业农业职业经理人;奉化农产品加工园区通过搭建创业平台载体,对接创业资源要素,招引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农业研究机构及广大创业人才入驻,成为以水蜜桃加工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创业园。出台《“青创客入乡扎根”计划实施意见》,持续缩小城乡专业人才服务差距,“农创贷”、“粮农E贷”、“渔船贷”、“裕农快贷”、“兴农贷”等全市范围内常态化开展,大学生农业创业综合保险服务方案“农创保”累计承保保额超3亿元。目前,全市累计在册农创客11391名,创业领域覆盖特色种养、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多个经营类别。以利益联结共享产业增值收益。积极探索“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骨干、以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户种植、企业加工、平台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确保一二三产在融合升级和融合增值中实现融合受益。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建立联结生产基地超过122万亩,收购农产品及原料229亿元,带动宁波本地农户34万人,市外农户102万人,确保产业链各方真正结成产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助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浙江省宁波市委农办 市农业农村局供稿)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5年第21期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