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直播
  • 希望的田野——衔接五载 振兴新程
  • “塑强品牌助振兴 提振消费增活力”——2025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 1
  • 2
  • 3
  • 1
  • 2
新华社评论员: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二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题: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二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新华社评论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六个坚持”重要原则,排在首位的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十四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掌舵领航,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踔厉奋发,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历史和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绝对不能有丝毫动摇。“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越是形势复杂多变、任务艰巨繁重,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落实和体现党的领导,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根本的就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团结统一。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只有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效能。打铁必须自身硬。管党治党越有效,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就越有力。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坚决把党的自我革命要求落实到位,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坚定不移开展反腐败斗争,为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坚强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过去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未来继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汇聚起万众一心、开拓进取的磅礴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绚丽的篇章。
新华社评论员:纪念台湾光复,共促祖国统一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题:纪念台湾光复,共促祖国统一新华社评论员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孕育着砥砺前行的力量。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10月24日作出决定,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并规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次日是首个台湾光复纪念日,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以庄重仪式礼赞这一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铸就的伟大胜利重要成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945年10月25日,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台湾光复,重回祖国怀抱。这是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一天,值得两岸中国人共同铭记。党和国家隆重纪念台湾光复,就是要牢记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光辉历史。1840年以后,由于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饱经沧桑磨难,中国人民遭受深重苦难。日本对华持续侵略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其中就包括挑起甲午战争,侵占台湾和澎湖列岛。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内忧外患、山河破碎之际,全体中华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最终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在这场抗击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台湾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台湾同胞重做“堂堂正正中国人”的热血从未冷却。无数先贤先烈同日本殖民统治当局进行了政治、军事、文化斗争,50年间牺牲逾65万人之巨,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身为中国人的气节和尊严。台湾光复时,台湾百姓家家张灯结彩,欢呼雀跃重新回到祖国怀抱。这段血与火熔铸的光辉记忆,彰显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和法理事实,充分证明海峡两岸始终根脉相连、荣辱与共。党和国家隆重纪念台湾光复,就是要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成果。1943年中美英三国政府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要求日本将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包括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1945年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后来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9月,日本签署《日本投降条款》,承诺“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告“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并在台北举行“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由此,通过一系列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文件,中国从法律和事实上收复了台湾。台湾光复是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的重要铁证,是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历史事实和法理链条的重要一环。一个时期以来,民进党和“台独”分裂势力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大肆勾连外部势力不断鼓噪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完全是对历史的歪曲与背叛,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认,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挑战。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将进一步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更好展现党、国家、人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党和国家隆重纪念台湾光复,就是要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踏进神州大地之时起,中国人民就开展了抗击侵略者的伟大斗争,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保卫河山、收复失土的决心。全民族抗战胜利赢得了民族解放,也砸烂了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枷锁。抗战胜利、台湾光复的历史深刻表明,民族弱乱是两岸同胞之祸,民族强盛是两岸同胞之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岸同胞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两岸同胞要相互扶持,都参与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来。由于中国内战延续和外部势力干涉,海峡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特殊状态。一水之隔、咫尺天涯,两岸迄今尚未完全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也决不允许分割,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从未改变也决不允许改变。无论台湾岛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外部势力如何捣乱,中国终将统一、也必将统一的历史大势不可阻挡。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要牢记民族抗战历史,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守护好、建设好、发展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青史昭昭,启示未来。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经历过共同的深重苦难,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铭记台湾光复历史,当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守民族大义,推进祖国统一。山河复归,金瓯无缺。“祖国中兴”曾是遭受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先贤先烈们的热切盼望,而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有能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新时代新征程上,两岸中华儿女和衷共济、同心同行,必将汇聚起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的磅礴力量!
人民网评:十条措施,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必答题
日前,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该文件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提出了十条措施,旨在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教育的终极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培育积极的心态。一个孩子即便成绩优异,若没有健康的体魄、阳光的心态,也无法应对生活、工作的挑战,更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和期待。 《十条措施》直面当前教育领域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推出的举措针对性强、可操作,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深切关怀与高度重视。这是对“健康第一”理念的贯彻落实,也是对育人本质的回归。教育不能只盯着“分数”,必须重新聚焦“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高发,与学业考试焦虑、运动不够、睡眠不足、网络沉迷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学业压力和升学焦虑是主要挑战,也是挤占运动、睡眠时间的主要原因。 正因如此,《十条措施》将缓解学业考试焦虑放在首位,既强调“短期减压”,也着眼“长期治本”。一方面,通过设立“无作业日”、严控考试频次和难度、禁止成绩排名等具体举措,减轻学业压力负担;另一方面,提出“推进中考改革”“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化解群体性焦虑。它不仅仅是减少作业、考试压力,更强调通过升学考试制度改革营造更宽松的成长环境,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既是落实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也体现了直面深层次问题,通过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思路。 以“小切口”实现大突破,是《十条措施》的亮点。“普遍开展‘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活动,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适应环境、调适情绪、应对压力等方面能力”……这些举措具体实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将宏大的心理健康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行动,让各项措施真正落地。​ 同时,这些举措也遵循了心理健康规律。心理健康工作不能单纯依靠外部减压,更要在增强学生内在韧性上发力。外部的挑战压力,任何时候都会存在,即便当下的学业压力减轻,未来遇到其他困难时,孩子仍可能陷入困境。因此,增强青少年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免疫力,让其内心强大起来、人格健全起来,才能应对漫漫人生的波折。 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道必答题,也是一个系统性的难题。《十条措施》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具体的指引。接下来,关键在于将这些措施真正落到认识实处,做到认识提高和执行有力。 全社会都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学校和家庭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教育观,不能只看重成绩;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扭转功利化、短视化的政绩观。要通过教育生态的持续改善,把青少年从过重的学业负担、升学焦虑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充足的睡眠、运动时间,以更积极、阳光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拥抱美好的未来。 (责编:徐玉涵、曲源)
  • 1
  • 2
直播
更多
  • 1
  • 2
  • 1
友情链接 地图导航